找到相关内容123篇,用时2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略论禅宗东土五祖禅法之沿革

    向了人的心性,另一方面也使禅观之由外搬到了。在达摩禅法中,最高的境界是“与道冥符”,即众生本净的心性与真如实相冥然相符。而在慧可禅法中,心性就是真如,自性就是佛,因而清净之...),即清净的本性自然而然地显现而不起任何执著之心。惠能反对“看心看净”(同上第14节),无论是还是外境,都不可执著,因为在他看来,“起心即是妄”(...

    洪修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113465656.html
  • 内院佛学五科讲习纲要

    唐译,《藏要》本。唯识观行之所据,万法备于一心而已。法有待于心缘,缘有待于心现,故建立又最为根本之义也。意识继前五识而起,不能迳缘外色,护法释特简别之,根境互因,而本识功能浑然无迹,又别具...性为心性也。平等方便,唯识待于无,有无义相等也。渐次观门,能所因果,由而后及识也。此瑜伽究竟义,亦即大乘究竟义。后世中观学徒,虽力破之,安能动其毫末哉。唐译论释,改易文次,应取陈译合读。  右瑜伽...

    吕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82966677.html
  • 论庄严经论与唯识古学

    似彼现,非彼即心,乃别有性;此即以不离之义说唯识也。故久成唯识论》卷十解唯识第二家护法正义曰:“或识相见等从缘生,俱依他起,虚实如识;唯言遣外,不遮。”   又《论》卷七曰...   二 瑜伽与唯识   瑜伽与唯识,学说有先後。瑜伽以三乘观行之为序,齐被五姓,故其立说无所偏重。唯识後起,专宏大乘,一以识智贯之,意乃独有所寄。瑜伽诸论中如《中边》,依据三性,以依他性虚妄...

    吕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85966708.html
  • 种姓之本有、新熏之诤

    言道外,不遮”。[4]  又  “故唯识言有深意趣,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则须有两个条件,一是有实体,令能缘识,托彼而生。有实体的令心攀缘而生。二是能缘识,带彼相起。当能缘识生起以后的分别中,要有它的行相。虽然是似境,亦是从心生起,故而在心,是心的相分,由此相分便能...

    寂肇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392273996.html
  • 佛教教义与生态和谐简论

    深入细致地探究认识主体的心理过程。但由于其侧重的偏差,特别是以“相分”为认识活动的起点,以主体的个体感受性的差异为根由而得出“不离识”的结论,从而使得人类的认识活动变成了对由识变现出的“”的认识。...所带给人类的种种弊端。可以说,如此种种理论,在佛教教义中俯拾即是。本文不准备全面论述这一问题,仅仅以“唯识无”说的生态伦理意义为例来论述佛教在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的善巧和殊胜之处。   唯识...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8065484632.html
  • 长安佛教宗派义理研究——解析慈恩宗对外道的批破

    法有,识外法无。虽但识法有,但却并非都是实有,在“外境无,可有”的前提下,并又对内境诸法的假实作了区分。按唯识学来讲,一切是物都是依他起性,就连八识也不能执著为实有。   如本论卷二指出: ...因此本论破我执,也是以他们为代表,   《成唯识论》卷一云:   “云何应知实无外境,唯有识,似外境生,实我实法不可得故,如何实我不可得耶?诸所执我略有三种,一者执我体常固遍,随处造业,受苦乐故:...

    高扬扬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8323293385.html
  • 怎样修持解脱道

    患者了,那是很不幸的!   至于定,那是在把心念集中于一点,普化成一片,扩大成一团,把这集中了的不散乱的心力,融和了外境成为自心的,随着定力的深浅,能把心力扩大开去,感应开去,其中所得的经验,... 定,也就是禅定,如果说戒是为善去恶,定便是心的收摄,所以禅定的名称叫作禅那(静虑或思惟修),又叫作三昧(等持)。总之,心不散乱而住于一的状态,便是禅定。   定的修持,可以说是一切宗教所共通的...

    圣严法师

    解脱|圣严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4/0013343605.html
  • 从南宗与北宗心性思想的差别看禅宗的正式形成

    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而常自在。’‘于自念上离境。’主体之心虽然还能听、能见、能思,但这种见、闻、觉、知却不受外境所染,不受外物的干扰。面对世俗世界而不受制于世俗世界,认识外境、而不对其产生执着。...具有两方面的特性:其一,《坛经》的‘三无’之旨主张不着空,外不着相,于无分别中不废行、思。——此可称其为‘心用通性’。其二,《坛经》言‘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众生的自心、本性就是佛,众生只要认识...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93339245.html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新注(二)

    变所缘之,是前六识之内;疏所缘缘是前六识生现行时所仗的本质,是间接所缘之,但它是阿赖耶识所变的,对阿赖耶识而言,仍然是,而不是外。依此道理,可以说疏所缘缘是前六识的相对外境。“尘”谓尘境...六根即六入,即所谓“名色缘六入”。同时异熟识变六根,也自会依造色种外变色等六尘,有了根尘相触,自会有依眼根缘色境生起的眼识,乃至依意根缘法境生起的意识,根、、识三和合接触,即是此中的“六入缘触”。有...

    唐思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61439740.html
  • 三妙法与菩提心

    以佛法用语来说,就是要观察外境器世界的无常和有情世界的无常。外境的无常有粗相和细相的不同;有情的无常则有自无常和他无常等等。  外境世界的粗相无常--你可以试想从下界之风轮起一直到上面的四静虑天,...发菩提心的见证人和加持者,如果你得到过密法的传承,那你就观想皈依在你的前方虚空中,当发心圆满后,再观想空中的三宝或皈依中的圣众都很欢喜、都很赞叹、随喜你的发心,哦,你发了菩提心,就是菩萨了嘛,因此...

    禅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21342341.html